丰城一村“菌光互补”项目建成投用,辛店村实现“棚上发电、棚下养鸭”,张屯村“棚上发电、棚下养牛”项目抓紧推进……近年来,化龙镇积极探索“光伏+”新路径,花样借“光”,以“能”发展,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“双丰收”。
丰城一村的“菌光互补”项目建成最早,综合效益十分显著。在村党支部书记张鹏忠的带领下,村“两委”成员主动谋划、积极作为,前几年便在村“两委”大院安装了光伏发电设施,2022年更与寿光市上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,通过盘活村内闲置土地资源,打造“棚上发电、棚下种菌”产业振兴模式,不但增加了群众和村集体收入,而且通过项目培养了一批菌类蔬菜种植和企业管理人才,为村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“项目回报一方面来自光伏发电,一方面依靠种菌类蔬菜,前者稳定,后者有挖潜空间。现在我们的蘑菇作为主打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这几天准备跟青岛利群集团‘农超对接’,扩大销售份额。”寿光市上德农牧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伟说。


走进张屯村占地400多亩的“棚上发电、棚下养牛”项目施工现场,伴随着机械轰鸣,一座座养牛场的雏形显露出来。该项目利用低效土地与有关企业合作,一期规划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舍,设计存栏量达3000头;二期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,争取早建设早受益。

在镇村两级干部的积极对接下,辛店村养殖大户王怀明通过“零投资共建”模式实现了产业升级。这位拥有20年合同鸭养殖经验、管理着9栋标准化大棚的资深农户,借助国家的利好政策,与有关企业达成合作协议,通过提供棚顶空间获取土地租赁收益,开创了“传统养殖+绿色能源”的复合增收路径。

相较于丰城一村、张屯村等周边村庄的“一地多用”模式,魏家村却独辟蹊径,将目光投向生态治理领域,该村党支部通过主动与国有企业对接,将沉积多年的废弃池塘改造为3MWp光伏发电项目,项目运营后产生的年收益,先后完成了村公墓环境整治、卫生室医疗设备智能化升级等多项惠民工程。

来源:潍坊日报
打开“寿光云”看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