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新闻

文臣读诗词│烟花三月下扬州

寿光云

2025-09-19 10:04

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

李白

故人西辞黄鹤楼,烟花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
■袁文臣

送别的诗歌,大多很是伤感。特别是古代,交通、通信都不发达,一别经年,山水相隔,所以令人牵肠挂肚,往往是“劝君更尽一杯酒,西出阳关无故人”。

但李白写诗送孟浩然去扬州,却不见悲凄之情,反而多了些喜悦,多了些豪放,也许只是因为朋友要去的,正是那“春风十里扬州路”吧。

全诗通俗易懂,只特别说一下何谓“烟花”。对此,大部分人笼统地解释为“烟雨蒙蒙花盛开”,似无不妥,但我的理解是,“烟”指的是柳絮,“花”指的是桃花,正是三月,柳絮飘飘如烟,桃花团团如云。这种理解对不对?大家可以讨论。

这样的季节,这样的人儿,这样的孤帆远影,这样的扬州之行,真是有十分诗意。

广陵,现在的扬州,地理上的江北,心理上的江南,总是令人心向往之——“腰缠十万贯,骑鹤下扬州”,何等自在潇洒。

扬州历史悠久,所以才积淀了丰厚的文化:

先秦时期,吴王夫差在此筑城,以沟通江淮,扬州从此耀眼起来;

西汉时期,吴王刘濞在此“西开铜山铸钱,东煮海水制盐”,扬州从此富裕起来;

隋唐时期,隋炀帝开凿大运河,南北财富在此集散,扬州从此发达起来;

两宋时期,欧阳修、苏东坡等于此为官,治郡多是“文章太守”,扬州从此诗意起来;

明清时期,盐业与漕运再次鼎盛,帝王每每到此巡游,扬州从此贵重起来……

这些历史,大部分人耳熟能详,不再多说。唯独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,我想多说一点。

有些历史故事说,隋炀帝荒淫残暴、耽于享乐,所以征发民力开凿大运河,不顾百姓死活,只为了到南方繁华之地游玩。这显然贬低了隋炀帝的政治智慧。

实际上,大运河的开通,贯通了南北经济,推进了沿线繁荣;强化了中央集权,巩固了国家统一;促进了文化融合,完善了中华文化体系……

这样的历史功绩,岂是单纯的“个人游乐”动机所能达成的。

我在另一篇文章中也写过,隋炀帝的历史功绩远不只此,他还完善推动科举制度,用考试打破“阶级”壁垒,让平民百姓有了出头之日;亲征吐谷浑,使中原势力深入高原地区,拓展了华夏版图……

我们不否认,隋炀帝可能有急功近利、施政残暴、荒淫享乐等各种毛病,但一个在位十几年的皇帝,能干出这些惊天动地的事,不可能纯粹是历史的机遇和巧合。

《左传》说“不以一眚掩大德”,《史记》说“大行不顾细谨,大礼不辞小让”,我们后人,到底该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呢?这很重要,因为现实和未来是历史的延续,如何看待历史,决定着现在和未来的走向。

话说远了,还是说回扬州吧。历史深处往往让人沉重,说不清道不明,而诗情画意总是让人愉悦轻松。

2012年4月,我曾到扬州小住两天。

那时的山东,天气还冷着,草色遥看近却无;那时的我,工作受挫,心意灰冷。便忽然想起了孟浩然的诗句:“士有不得志,栖栖吴楚间。”于是,便驾车到了瘦西湖。

奔波六七个小时,本来昏昏欲睡。但到瘦西湖一下车,浑身疲惫被明艳的春色一扫而光,满心不快也被荡漾的湖水洗得干干净净。

太美了,想不出形容词的那种美——花开得鲜艳,柳飘得温柔,水清得透彻,天蓝得迷离……

坐上画船,轻摇在湖面上,看那“两堤花柳全依水,一路楼台直到山”,就这样沉醉在扬州的春天里。

春风能醉何须酒,不信君可下扬州。到了扬州城,到了瘦西湖,什么凡尘俗事,什么利禄功名,都如过眼云烟。

走累了,找个茶馆坐下来,喝喝清新的茶,看看满眼的花,听听扬州弹词。不知不觉,时间就这么滑过去了。

淮扬菜是天下闻名的,选料严谨,刀工精细,口味平和,风格清丽,但那晚吃的什么,现在却记不清了。只记得窗外的月,在柳梢,在山际,在那水中隐约摇曳。

唐朝诗人徐凝说:“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。”真的,月是扬州好,不信你自己来看。

不到扬州已有十几年了,杜牧说“十年一觉扬州梦”,我是年年梦扬州。

现在,又想那“扬子江头杨柳春了”,又想那“二十四桥明月夜了”,不知何时,能重游那“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”?

期待,下一次烟花三月下扬州!

编辑:王伟

打开“寿光云”看评论

相关资讯